心意把

胎息养生法教学


古代遗留的丹经道书,各家解说颇有不同,今人更喜一厢臆测,望文生义,形成了“懵懂传懵懂,一传两不懂;师父钻地狱,徒弟跟着拱”的局势!比如内丹中的“胎息”,被诸多曲解,早已弄得面目全非,如此混淆视听,实实令人担忧。

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,内丹术的“胎息”之法,也曾经历过无数的改化,并在改化中,与多种修养之术相融,于是“胎息”就有多种意义的解释。目前流行较广者为“胎息”功。内丹中所谓的“胎息”已是难寻片麟。那么,“胎息”法要怎样才能辨识出其属类呢?

胎息经

如要深切地透解“胎息”底蕴,我们首先就得从养生功中的胎息谈起了。

呼吸是每一个人与生具有的,虽然终日呼吸不断,然而这种呼吸,大都是出多人少。粗而短,不能细而长;急而浅,不能缓而深。婴儿在胎中,是靠脐带从母体血液中吸收氧和营养液,鼻不呼吸,及至初出胎时,大哭一声,而外界之空气乘隙自鼻而入,于是后天的鼻呼吸遂操持着人体生命之权。开初之时,吸入之气长,呼出之气短。继之,呼吸长短平均,身体之发育即此而止。到中年以后,呼出之气渐短,而身体日渐衰弱。临终时,仅有呼出之机,而无吸入之机,鼻息一停,命根遂断;肺工作的停止,人的生命也就结束。

肺的功能乃有先天、后天之分。先天呼吸是胎儿于母体中与外围环境的物质交换(呼吸),它被动地是“脐带”伴随着母体的呼吸而进出,主动的是用“皮肤”通过羊水与母体实现沟通,交换以吐故纳新。中医理论认为:肺主皮毛,同全身的开合。胎儿主动和被动的呼吸是先天肺功能的表现,先天肺呼吸是整体的,全方位的,彻底的。后天的肺功能是靠“右三叶、左二叶”的肺来实现的,其作用是在降生的哭喊声后起步发展的。胚胎期的肺只有其形,而无其功能,其质是实体,离开母体的哭喊声才使实体的肺气充成空,而实现人体的呼吸运动。故肺是人体中的薄弱环节,其功能落后于其它器官(九至十个月),中医称之为“娇脏。”原来以丹田(脐带)为主而肺从属的先天而后天的自然呼吸,改变成了由肺独家承担,同时又勉为其难的非自然呼吸。肺的劳动量过大,超过了它的正常负荷,常常又受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外感的侵袭,因此它必将过早地损坏。到它处于勉强支持工作的时候,由肺开始导致的连锁疾病就反映出来。对此,养生家们就选此作为发展自我的突破口,以弱处入手以变弱为强来健身强体,以求延年。

祖国医学认为,呼吸是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,呼吸一旦错乱,人体就会气血不活,气滞、血瘀等等,人就生病。一旦呼吸调畅、气顺,人就心清气爽。至此,历代的养生家们围绕着这个“呼吸”大做文章;将口鼻的呼与吸进行千般的变化实践,认识到正常的人体呼吸方式有两种:一是胸式呼吸,二是腹式呼吸。胸式呼吸的运动先是胸肋向外向上扩张,同时两肩也向上抬升以帮助胸廓扩张,外界空气便压入肺体而完成吸气。然后胸肋复原位,双肩也下沉使胸廓缩小,肺内贮气便排出体外完成呼吸。而腹式呼吸先是横膈下降,腹壁外胀造成胸廓扩大,外界空气便压入肺内而完成吸气;然后腹壁松回原位,横膈膜回升,于是肺内贮气便被压出完成呼气。

由于腹式呼吸吸氧量大,对胸廓及肩廓的运动幅度影响较小,因此气功运动中常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呼吸方式。在腹式呼吸中又可分为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两种。顺腹式呼吸是当吸气时小腹微微隆起,逆腹式呼吸是呼气时小腹微微凸大。它们都是一意调息的深呼吸运动,是通过横膈膜的不断升降和胸、背及腹部肌肉的弧形松沉和旋转运动,形成柔、匀、细、长的呼吸节奏,达到了归根复命的境界,于人体的健康保障带来了不可思议的良好效果。

可是,历代还有一些养生家认为,上述这种腹式的丹田呼吸仍未脱离肺呼吸,属后天性的有为法,他们觉得以口鼻实现的呼吸是肤浅的,而全身众窍的呼吸过程才是彻底的、高级的。他们认为,胎居母腹,口鼻皆闭,靠脐带与母体相连,母呼亦呼,母吸亦吸,幼胎喘息,仅由脐中咽气,此时,胎儿无思无虑,自服元气,即所谓“胎息。”历时十月,胎出母腹,剪去脐带,所余先天元气聚于脐处,生后以口闭呼吸,吐纳外气,饮食温饱,渐有挂虑,年事渐长,欲乐俱生,原朴之根递减,最终形凋命绝。所以,就有追求其返本还原的想法,仿婴儿之在母腹,行胎息之妙,令口鼻无出入息,喘息只在脐中,所谓效仿内丹功之息法而求内呼吸。为了达到不被外气所扰乱的胎儿呼吸,就力求通过闭气或存思等,去尽量地接近胎息这一状态。然而修道人毕竟不能完全如同胎儿那样。因此,按这种含义,“胎息”也可以说是一种比喻。

世上有三种人口鼻呼吸是停止的,一是母腹中的胎儿;一是修道深人大静大定的人;一是死人。这三种人所不同的是,前两种人口鼻呼吸虽没有,但却有绵绵不断的内呼吸,即胎息;而后一种死人,口鼻呼吸没有了,内呼吸也断绝了,实际也就不存在内呼吸。而前两种人也各不相同,胎儿的胎呼吸是借助母体而呼吸,心静由先天而来,不由自主,胎儿在母腹最早形成胚胎,到循环系统的器官没有发育健全这一阶段,为“内呼吸”的无极式呼吸,即场式呼吸;震荡性,呼即吸,吸即呼。这是内呼吸之根本,可称为元息。当胎儿在母腹循环系统器官发育成熟,“内呼吸”即过渡为太极式呼吸,即呼与吸分别却又紧密相连,阴阳循环,动静相推,缓柔中和。这是实际意义的胎息。而修道人的胎息却是借助天地自然而呼吸,是自我再造的,是主动进行的生命再生修为的特殊现象,是自觉的,自主的静心收藏后天智慧,消化后天智慧,以充实先天空白心灵,使先天心灵得以升华,复变为圆通大智慧的先天心灵。反复之先天就并不是娘胎那时的先天,而是灵性升华的趋原质先天。所以,内丹功中的“胎息”就不是一般吐纳养生功中所指的,返归凡胎的“婴儿”状态的“胎息”;而是指修炼成“圣婴”玄胎的“胎息”。

既然养生吐纳类气功中所称的“胎息”是一种比喻,并无实体所在,凡胎婴儿的呼吸又是无自主的先天呼吸,均不可取。那么,内丹功中的“胎息”究竟是什么样的呢?

胎息经

在未进入“胎息”的修炼之前,首先就应该深切地懂得内丹功的真实底蕴,以及整个修行程序。在没有明白什么是内丹功前,无论如何解说,总是难以明了,终要实修实证,方能验之。初学修炼的人,对于筑基功夫尚未最好,则胎息更谈不上。道家修炼的宗旨是“顺则凡,逆则仙。”内丹术修炼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看不见的场态婴儿。《胎息精微论》日:“凡要进行胎息的服气,应在夜半后咽七回内气。……(内气)完全下降到(下)气海中,一旦在腹中凝结,则感到腹内盈满如孕有胎儿那样。(元)气通过这样的胎儿(胎儿状的元气凝结)的自身呼吸而生长。如果这种(胎儿自身的)气形成,则清气凝固而成胎(胎儿状的圣胎),浊气从手足或头发而外出。胎一旦形成,所有的病都会自然消失,逐渐成为通于‘仙灵’的身体”。又日:“(开始)胎在元气中凝结,由这种凝结的胎的呼吸又生成元气,胎通过(由这种开始凝结有胎所生成的)元气而形成。”《高上玉皇胎息经》日:“胎由伏气(伏于下丹田的元气)所结,元气由(所结的)胎自身的呼吸而生长。”幻真先生在《胎息经注》称这种胎息是“元气与神相合而生。”将这种胎称为“玄胎”,即深奥玄妙之胎。并指出:“胎已经结成之后,就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出身体。这个就是内丹,是通向长生的道路。”

这就是胎息到达内丹的过程,内气的呼吸,具有不被外气扰乱的特点,在原理上是与“胎儿的呼吸”相同的。但这还不是“胎儿的呼吸”本身。通过内气的呼吸,产生在下丹田“胎”状的元气的凝结,这种“胎”的凝结本身开始呼吸的时候,按照“胎息”这两个字字面的意思所进行的呼吸才算形成。这种胎息自身的呼吸,必然使更多的元气蓄积,使污浊的外气排出。形成了的胎,不久就宛如人的胎儿一般生长身体,这就是“内丹。”即《胎息经注》所说的“假名胎息,实日内丹。”

内丹的胎息,仅是一种内丹的雏形;没有结胎,就体验不到圣婴的“胎儿呼吸”。“圣胎”,“婴儿”都是神气凝合而成。在伍冲虚《天仙正理直论》中说:“盖大丹之成,先以神入乎其气,后气包乎神,如胎儿在胎中呼吸,而不能无呼吸,生灭之祖气尚在,出入之迹犹存,若胎孕将产时,故比喻之曰怀胎,移胎,出胎。”晋朝许逊曰:“凡欲胎息服气,导引为先,开舒筋骨,调理血脉,引气臻圆,使气存至极,力后见焉。”就是说内丹功的入门仍需从外呼吸,即口鼻的肺呼吸开始,即从后天返先天回先天的过程。由口鼻呼吸而渐入真息,“何谓真息?即丹田中悠悠扬扬,旋转不已者是”(黄元吉语)0即“口鼻之气微而若无,内之橐钥自吹自擂。”

从口鼻的肺呼吸,是怎样达到归根复命的丹田真息的呢?

人之肺与丹田之间,存在一管,上系于肺,下通丹田,乃是虚空一管,无中生有,称为“橐钥”,人在胞胎之中,橐钥上下相通,连接脐带从生母呼吸受气,胎儿之气通生母之气,生母之气通太空之气,太空之气通太和之气。即时并无口闭呼吸,周身经脉息息相通,无有隔阂,谓之胎息。及至十月胎圆,裂胞下生,剪断脐带,其呼吸即上行于口鼻,变成常人呼吸,即肺呼吸。橐钥管失去作用,就逐渐迷塞了。《道德经》中所说的“天地之间其犹橐钥欤!虚而不屈,踵而愈出;多问数穷,不若守中”即指此管。要从后天返先天,首先就是要开通此管,使人呼吸气能沉至下丹田,即为息息归根,谓之归根复命,久而久之,气足精旺,冥心凝神。即“肺启体息,呼吸橐钥。”修炼者至此,经过“得窍”,“炼己”,“和合”,“得药”四个层次,是精、气、神合炼的结果,最终只余元神。胎息是元神的真信息而产生的,即“胎因息而生,息因胎而住”。

只有以神不离气,气不离神,凝定气穴,常定常觉,寂空观照,照顾不离,则自然旋转。真息一降一升,而水、火、木、金相进退,如陈抟所说的“杳冥才露一端倪,恍惚未曾分彼此,中间主宰这些儿,便是世人真种子。”从而“结自己珍珠,产自己美玉”,才能真正的体会到圣婴胎息真感觉。